“生产力”概念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锁钥”、是践行共产主义事业的关键要素,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第一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准确理解生产力,特别是把握生产力的新变化和新质态以顺势而为、应时施策,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实践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则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中凝聚生成的,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新中国75年持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由量变到质变的产物。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的整体趋势,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水平实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以保障和实现。加快培育和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提升供给质量,带动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可以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既构成了一种新动能,也代表着一个新起点,必然能够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新质生产力凸显了生产力的创新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创新。技术革新、劳动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指明了生产力的生命在于创新,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技术创新驱动生产。二是生产要素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另一大驱动力。三是产业转型创新。产业是培育技术的土壤,产业转型则制约着整个生产链条。“以产业带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征。四是劳动组合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能够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指明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朝哪个方向发展,产业就应该朝哪个方向聚集,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产业注定要被时代淘汰。以技术革新引发的生产力的变革,也深刻影响着产业变化。历史上机器发明后,农业时代的手工业作坊被机械化大工业生产淘汰,数字化技术诞生后,机械化大工业又被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生产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因此,我们要紧跟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布局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减少对高耗能产业的投入和依赖,尤其是注重发展数字化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创意型产业等。各地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及时制定和布局产业转型,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浪潮。

新质生产力承载着深化社会改革的使命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还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将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层次变革。马克思列出了社会结构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理论进一步可以细化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五个组成要素,共同推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进步。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有赖于与之高度契合的动力源,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优越性、生命力、时代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动力源,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其他领域的联动式发展,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到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再到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勃然焕发,最终指向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王文煊,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