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钟的时间,电光石火,转瞬即逝。但算力,却赋予了1秒新的时空概念。
每秒1000万亿次的浮点运算,相当于5000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总和,这样的计算能力被定义为1P单位的算力。
近日,《徽商》全媒体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到2025年,安徽或将建成12000P智能算力,实现全省“算力一网化、统筹一体化、调度一站式”。
在通用大模型爆发的当下,安徽无疑精准地踩上了算力这个人工智能(AI)“底座”的风口。
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人工智能三要素一一算法、数据和算力,“就像厨师炒一盘菜,需要灶台、锅具、燃气等设备,食材和配方一样,数据即食材,算法即配方,算力即设备。”
有公开数据测算,模型所需算力每100天就要翻一倍,远超摩尔定律的18~24个月。5年后,AI所需算力规模将是今天的100万倍以上。
算力时代的大幕已然拉开。
聚焦安徽,如果说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云计算的宿州以及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启动,是安徽征战算力产业的“前奏”,那么安徽省唯一一个“东数西算”集群落地芜湖,则开启了这一曲战歌的“间奏”。
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省建成投用智能算力超8000P;同时建成并运营的数据中心超过100个,总机架超过10万个,已经建成人工智能运营平台10余个,涵盖图像、自然语言等多个方向。眼下,“副歌”同样高潮迭起。
【01】
“无中生有”
15万台家用电脑同时运算,是什么概念?
淮海智算中心可在众多场景中打造自主可控的训练资源和推理资源
在宿州新汴河之畔的宿州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这一规模的运算能力被浓缩在占地仅500平方米的淮海智算中心里。
在这个相对湿度达50%、温度保持在20℃—25℃的空间内,一排排黑色的机柜静静矗立,放置着百余台高性能服务器,偶尔有维护工人进去检查、调试。嗡嗡的设备风扇声下,服务器们高速运算着。
“通过每秒30亿亿次的浮点运算,可形成218.4PFLOPS的算力,其中通用算力为182.8P、国产化算力为35.6P,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4月10日,在“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安徽担当”主题采访中,宿州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负责人朱奎元告诉记者,不同于关注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的传统数据中心,淮海智算中心更侧重于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在技术上选择了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异构计算等,并引入华为昇腾Ascend 910人工智能芯片和鲲鹏920系列等国产高性能服务器,满足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需求。
最终,滔滔不绝的汴水之畔诞生出另一条暗潮涌动的算力“之水”,如它一般穿城而过,流入千行百业,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公共基础资源,令各个行业能够灵活调度、智能分析数据、更好作出决策。
朱奎元介绍,淮海智算中心可以在规模语言训练模型、生命科学、新药研发、遥感测控、机器视觉、无人驾驶、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工地等场景中打造自主可控的训练资源和推理资源。
例如,金融机构可以用它来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市场走势;教育机构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智慧能源、矿山可通过智算中心对行业大模型进行训练分析,用分析结果指导业务开展。
据其测算,算力上下游产业链条长,每1元的算力投入,可带动至少4元的经济产出。
淮海智算中心是宿州市抢占“东数西算”风口的一个缩影。宿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马雷表示,目前,占地约10万平米的宿州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已建成淮海智算中心、汴水之畔科学计算中心、算力互联(宿州)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国创中心智算中心4家算力中心,实现算力规模近1700P,在建算力512P。
事实上,从传统农业大市到发力云端、布局算力的“云都”,“无中生有”的皖北城市宿州并非一蹴而就。
作为安徽省发展云计算产业最早确立的“一中心两基地”之一,早在2011年,该市便已将发展的目光汇聚在算力上。
十多年来,华为、浪潮、金山、网易、阿里等一批头部企业聚集于此,宿州全市汇集云计算、大数据及相关企业1600余家,建成世纪互联、中国电信数据机房4万平方米、布置机柜超过4000个,形成了大数据存储和处理、动漫渲染、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生物基因、呼叫服务等十余个特色应用板块,一个云产业链生态圈令宿州成功换道,成为安徽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02】
“铁三角”
不同于宿州的算力建设,在距离该市230余公里的安徽省会合肥,蓝色立方体造型的先进计算中心从外观上就营造了十足的科幻氛围。步入其中,上下4层约200平方米的空间内,一台名叫“巢湖明月”的超级计算机“遗世独立”。
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张云蕾介绍,这个“大块头”拥有1500余台服务器和19.2万CPU核心,12P的计算能力相当于3万多台酷睿i7处理器的个人电脑,“打个比方,全国14亿人,每人每秒做一次计算,需要将近100天才能做完1.2亿亿次,而我们这台超级计算机1秒就能完成。”
自2021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已累计服务600多家科研院所、近5000个用户,累计交付超23.8亿核时的CPU算力、1362万卡时的人工智能算力,保障计算任务超752万次,已实现为安徽省提供气象预报预警,并服务于量子通信、新型显示、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
以2022年“东数西算”全面启动为节点,在此之前,像合肥先进计算中心这样的智算中心,合肥已出现2个。
同一时期,全国建成或在建智算中心的约有20座城市、智算中心27个。基于这一组数据,有业内人士用“绸缪”二字形容安徽算力建设的超前节奏。
此后,算力产业加速“狂飙”。
《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示,截至当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68百亿亿次/秒(EFLOPS),全国超30个城市在建或筹建智算中心。
在皖东南的江城芜湖,“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应运而生,成为“东数西算”长三角枢纽两大集群之一、中部六省唯一的数据集群,肩负着“东数西算”工程中“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使命。
借此,芜湖集群起步区数据中心项目17个、设计装机规模64万架、投资额约2588亿元;已投产数据中心项目6个、在建未投产项目6个、待建项目5个。同时,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取得全面建设。
宿州、合肥、芜湖,三座安徽智算中心城市“铁三角”,连点成线,汇线成面,积极拥抱“东数西算”,为安徽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浇筑了坚实“底座”。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同于云计算、超计算中心,智算中心全称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主要是为AI应用提供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由AI芯片和算力机组等设备组成。
他表示,基于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度大、能耗约束强、运维成本高等因素,单靠龙头企业发力,市场自由配置资源,短时间内难以建成大规模、集中、稳定的智能算力。
因此,安徽全省走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之路,加快软硬一体全国产化智能算力集群攻关,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放眼全国,安徽算力建设同样处于前沿阵地。
据国内权威的数据中心及云计算产业媒体平台“IDC圈”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范围内名称中带有“智算中心”字样的项目有128个,其中83个项目有规模披露,超过7.7万P。其中,安徽的项目数量占比达5.5%,与河北、山东并列全国第五。
【03】
聚焦产业要窄 但聚焦度须深
“起步早、发展快、生态良好是安徽算力建设和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刘海峰看来,安徽省既有科大讯飞这样的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也有以中科类脑、清新互联为代表的后起之秀,既落地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这样的“国家队”科研机构,也吸引了腾讯(合肥)智慧产业总部基地、华为云东数据中心江北项目等“大厂”落子。
但安徽算力的无限潜力背后,也难免遇到问题。
一方面,算力的容量大、需求同样大,但在实际应用中,刘海峰发现,供需之间并没有高效地运营起来,“供需错配,导致资源出现浪费,因此盘活算力资产、灵活调度仍是摆在算力建设前的一道‘必答题’。”
另一方面,“做算力,做通用大模型,到底是为了什么。”刘海峰直言,这是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人工智能的核心和目标是产业,是技术的落地和变现。”
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行业,深耕一个行业就要击穿它,“聚焦面窄,但聚焦度深。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对行业的理解还不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
不仅如此,由于北上广的人才“虹吸效应”,安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密度和人才质量仍待提升。
挑战之下,安徽有“勇”,亦有“谋”。从顶层设计出发,《安徽省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案(2023—2025年)》《打通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人工智能专项政策陆续出台。
上述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政策引导下,下一步,安徽省在智能算力方面将按照“1+N”布局,即建设芜湖智算中心集聚区和N个服务本地产业发展、规模适度的智算中心,引导智能算力重点项目向芜湖数据中心集群集聚。
同时,省级层面建设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对在皖企业、高校院所等算力使用方(自建自用除外)给予不超过算力总支出20%的补助,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深化算力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面向传统行业,加强多元算力服务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支撑重点行业转型升级。
在安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展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来源:《徽商》全媒体
文、摄影:邵梦
责任编辑:马园园
监制:鲍小春
策划:梁爽、马园园
原文刊载于《徽商》杂志第1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