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之下,新能源汽车赛道春风浩荡,吹拂全球。安徽汽车工业是其中最得意的一支劲旅。

近日,《徽商》全媒体记者从安徽省工信厅获悉,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同比增长60.5%,高于全国同行业24.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9.05%,居全国第4位,产量、位次均创历史新高。

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助推下,安徽汽车工业“汽”势如虹。2023年,全省汽车产量达249.1万辆,同比增长48.1%,高于全国同行业36.5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8.26%。

“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占全国比重继续增长,达9.4%。”安徽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副处长朱凯华表示,放眼全国,汽车皖军的成绩依然亮眼,2023年全省产量首度跃居全国第二。

早在一年前,安徽在全国的位置还是第七位,并已保持了两年。

同时拥有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自主造车品牌,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大众汽车等国际汽车“大咖”的安徽,在3小时车程内就可造出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安徽,整车出口量占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安徽,正在改写中国汽车工业版图。

【01】

顶峰相见

“2023年全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出口约500万辆。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奇瑞出口汽车近100万辆。”3月5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前的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细数着一串串骄人的数字。

此时,在他脑海里,百万辆“奇瑞造”汽车的轰鸣声齐发,27年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回声激荡其间,当年那个由几间小草房组建而成的奇瑞穿越时空而来。

他回忆,当时的市场基本上都由外资或者合资品牌垄断,甚至有人说,中国人敢自主干轿车是天方夜谭。“奇瑞,缺资金、缺技术,也缺人才。”

30万元的启动资金,要同时用在购入设备、建立生产线、研发产品、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发动机设计、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正在等着他,但有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却严重匮乏……

顶着三重压力,奇瑞仍在成立后的短短两年内成功下线了第一辆汽车;

2003年,奇瑞与奥地利的AVL公司合作研发出中国首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品牌——ACTECO;

2007年,奇瑞成为第一个迈进“汽车百万俱乐部”的完全自主品牌;

2016年,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3年,实现一年增长1000亿元的“大跨越”,并连续21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这个“吃技术饭、吃质量饭,未来立志吃品牌饭、生态饭”的自主汽车品牌“老大哥”,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自主造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组装到自主研发的蝶变。同时,奇瑞也成了安徽整车制造明珠上的七分之一,与江淮、汉马等本土汽车品牌,大众、长安、比亚迪等外来品牌,蔚来等造车新势力“顶峰相见”,引领安徽汽车工业不断进阶,成为中国自主造车史上的主角之一。

一年时间、连升5位,位次的改写背后,与全省布局并深耕新能源汽车和国际市场不无关系。

朱凯华表示,一方面,近年来,安徽顶格推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尤其是去年将汽车产业列为“首位产业”以来,推动产业的力度空前。例如,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省汽车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地方性法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等。

市场表现方面,去年,蔚来汽车全年交付新车16万余辆,同比增长30.7%;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王者”比亚迪在合肥工厂生产的整车近50万辆,实现产值突破600亿元,在全省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6%;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第三家整车合资企业大众安徽“修成正果”、正式投产,大众除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大众中国科技公司也落户省会合肥。

众“车”拾柴,令2023年的安徽新能源汽车呈烈火烹油之势。今年一季度,安徽新能源汽车在全国的比重继续增长,升至9.8%,产量达20.74万辆,同比增长45%。

另一方面,鼓励引导整车企业深耕国际市场一直是安徽的强项。朱凯华告诉记者,“近年来,汽车皖企在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扩大出口规模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全省汽车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海外市场,除了奇瑞,江淮汽车的增长同样迅猛。2023全年累计出口16.96万辆,同比增长47.99%。

全省范围内,今年一季度,汽车出口32.6万辆,同比增长27.96%,占全国比重24.6%。也就是说,全国约每5辆出口的汽车中,就有1辆出自安徽。

【02】

3小时产业圈

对越野车来说,既要拥有轿车的舒适性,又要兼顾通过性能,空气悬架系统是最佳选择。

“曾经,7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才能选配它。但随着保隆等国内最早一批自主生产空气悬架的工厂出现,如今20万以上的车就可以拥有它。”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勇介绍,作为首批国产化替代项目,由上海保隆自主研发的空气悬架会根据驾驶环境,自动控制车身高度、车身倾斜度、调整减震阻力等,缓解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保证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从而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在新能源汽车身上,除了电池,最贵的可能就数它了。”

如今,这个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正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保隆工厂里如火如荼地生产。

合肥经开区保隆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空气悬架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7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一分为二,专供蔚来eT7和理想I8的两条空气悬架产线同时开工。通过压装缓冲块定制化生产、热接焊、激光打码、半卷等17道工序,在短短1小时内,72只空气悬架新鲜出炉。

“满负荷运转下来,这个车间年产量达22万台套。”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生产经理游世权告诉《徽商》全媒体记者,自2021年底从上海迁至合肥以来,该工厂生产的乘用车智能空气悬架系统(ECAS)不断爬坡,年产能已达130万台套。

像上海保隆这样的零部件企业,目前安徽已集聚1200多家。在3小时车程内,就可配齐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零部件。

早在4年前,尽安徽一省之力,仅能造出一辆汽车的约70%。产业集聚的速度可见一斑。

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这张全景图中,国轩高科、巨一自动化、明天氢能等本土龙头企业赫然在列,中创新航、晶合集成等“墙外花”同样绽放。

数据来源:安徽省工信厅

朱凯华介绍,今年1—2月,全省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1357家,较“十三五”末增长50%以上;实现营收831.1亿元,同比增长28.8%,高于全国同行业2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5.2亿元,同比增长225.4%,高于全国175.3个百分点。

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8户;合肥、芜湖“双核”驱动,宣城、安庆、马鞍山、阜阳、淮南、六安、滁州、蚌埠等市多点联动,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

“链群完备,是安徽汽车制造‘跑得快’的原因之一。”去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曾公开表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上游的材料及元器件,中游的三电系统、动力系统等零部件制造,整车测试及研发制造等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一举把汽车产业生态盘活,让安徽有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底气。

【03】

既要“大”,也要“强”

尽管供应链已成为安徽汽车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抓手,但在安徽共生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新看来,全省汽车配套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综合性大集团并不多,供应链整合不够。在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安徽仅中鼎1家入选,全国百强也只有6家。二是纵向整合、横向共享不够充分,集群优势发挥不足。三是汽车软件业等软配套企业少,智能网联车全面配套需要更好谋篇布局。四是在皖北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需要解决物流问题。”

他建议,做强汽车配套产业生态圈势在必行。“支持鼓励已经上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收购其他汽车零部件企业,打造综合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客户资源、共享供应链资源。”

同时,以整车厂为链主,创新合作模式,把整车厂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供销买卖关系转变为共赢共生的生态圈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以此提升整车厂的供应链优势和安徽省的汽车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为了推动零部件配套“补短板”,‘链主’企业培育、零部件企业引育企业工程已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朱凯华透露。

此外,尹同跃认为,从汽车大国发展到汽车强国,光有销量规模远远不够,还要加大研发力度,打造全球认可的品牌价值。

安徽同样如是。这就意味着汽车品牌不只是在国内“厮杀”,更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竞争力。

通过在海外市场的多番考察,他发现,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用户选择中国车,但在他们的认知中,所有的中国品牌都统称为“中国汽车”,没有具体的名字。因此,车企“走出去”的同时要做品牌、做口碑,并坚持长期主义。

“2024年,安徽将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再上新台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今年,安徽将强化创新引领,高效运营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持续推进整零协同,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进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主题基金落地运营,围绕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七大生态建设任务,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面提升,奋力开创全省“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徽商》全媒体

原文刊载于《徽商》杂志第195期

文丨邵梦

摄丨刘姜

监制丨鲍小春

策划丨梁爽 马园园

责任编辑 | 马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