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好国资国企的作用。

这样说,固然表明国资国企“有实力”。

但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力,更重要的可能是“聚合力”:通过市场化的制度机制,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

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资金投入、人才支撑等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安徽省国资国企坚持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双驱动,在多个领域、多条赛道持续发力,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产业龙头地位之利合作引流,以长期主义布局提供“耐心资本”,以专业深耕优势焕新立新。

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给国资国企创造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宽广舞台。

有实力也不能只玩“单打”,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合作“引流”

不久前,江汽集团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以OpenHarmony为底座的HarmonyOS,共同进行场景定义和体验设计,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面向泛终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体验升级,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的出行解决方案,共同打造泛生活、泛终端、泛场景的行业领先的信息服务平台。

这是江汽集团与华为深度合作的一部分。去年12月,江汽集团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根据各自领域优势,基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全面合作,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通过合作车型的不断升级、迭代,满足用户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在这方强手如林的阵地上,安徽省属企业不光自己上阵,还成为至关重要的“引流者”,引来头部加强与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的互利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除了与华为的合作外,江汽集团与德国大众的战略合作也在持续推进,大众集团投入巨资在安徽打造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首款车型已于2023年底正式投产,大众安徽二期项目年内启动。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战略重组,去年宝武特冶特种冶金材料马鞍山基地(一期)建成投产。安徽军工集团与兵器装备集团深化合作,促进了央地军工产业链融合发展。

通过重组整合,安徽省国资国企不断开拓发展新赛道。

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的组建,培育起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产业主力军。数字安徽公司的组建,为发展互联网数据与安全服务、云计算设备制造、数据开发交易等数字产业增添生力军,所属羚羊工业大模型跻身2023工业互联网100佳第9位。合力叉车与江淮重工专业化整合,巩固企业行业领先地位,促进新能源叉车产业发展,目前合力电动产品销售渗透率接近60%。

“长期资本” 

新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但成长性好。

安徽省发挥国有投资基金作用,打造“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新产业新赛道,“以投带引”等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省级国有资本设立了400亿元专项基金,组建“6+1”省级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基金,2023年投资战新产业项目167个、金额98.8亿元。目前,省属企业基金群总规模3183亿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累计投资2216亿元。“十四五”以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95个,已上市项目70个,培育形成了若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兴产业集群。

聚焦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省投资集团综合运用战略直投和基金投资、母子基金联动等方式,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牵引,沿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投资布局。

目前,已重仓投资一批如长鑫存储、蔚来汽车、晶合集成等“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深度布局一批如芯动联科、长飞半导体等“卡脖子”项目,投早投小一批如东超科技、中科普瑞昇等前瞻性、高成长性的初创项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整车、零部件、后市场领域投资全覆盖,累计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30余家,投资金额近80亿元,助力11家企业上市。投资阳光电源、大恒能源、华晟新能源等34个项目,累计投资超20亿元,覆盖光伏材料、光伏组件、光伏电站、储能电源、动力电池等上下游产业领域。

作为牌照较为齐全的省级国资金融平台,国元金控集团综合运用投行、区域性股权市场、基金、投融资等业务手段,创新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并调整更多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向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前端配置。

近年来,国元证券先后服务国盾量子、巨一科技、工大高科、建研设计等17家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IPO上市;服务科大国创、欧普康视等8家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聚焦中小创新型企业,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入手,推荐优质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完成21家新三板挂牌,形成了“发现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产业“底盘”

近日,位于芜湖市繁昌区的芜湖海螺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项目一次调试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海螺集团二氧化碳储能技术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发电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型能源发电方式,可解决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大的问题,实现能源平稳供应。海螺集团数年前就已在芜湖白马山水泥厂建成行业首套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开创了世界水泥行业碳捕集利用先河。此次建成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是海螺集团加快推进二氧化碳储能应用的新成果。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能。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安徽省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加快建材、有色、能源、化工、汽车等“底盘”产业国企向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三新一高”领域转型升级。比如,对江汽集团、叉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工业车辆)产销量进行“一企一策”考核,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目前2户企业电动产品销售率合计达到40%以上,力争省属企业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皖能集团联合蔚来能源、国轩高科等组建中安能源公司,有序建设1000座储充换一体站,实现全省充换电服务“一张网”。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安徽省制定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实施意见,编制第一批原创技术攻关清单,组织16户企业围绕49个领域开展106项研发攻关。铜陵有色自主研发的5G通讯、锂电池用极薄和高强度电子铜箔,填补国内空白。皖维集团研发的PVA光学薄膜、PVB安全玻璃胶膜技术,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皖能集团大型煤电机组大比例掺氨燃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掺氨燃烧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安徽省实施省属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数字化转型五年行动,培育海螺型材、皖能工业园区、叉车FICS(飞科思)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截至2023年底,建成智能工厂14座,数字化车间25个,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17个,设备和系统上云61.8万台套。

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安徽“底盘”产业的支柱产业升级与变革,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的动力之源。(安徽日报记者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