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水草茂盛、百鸟翔集,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戏水觅食,与湿地、蓝天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是人们共同的期盼。2023年以来巢湖的水质整体达到并稳定在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巢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这背后有来自“中国环境谷”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三立”)提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蜀山区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率先实行“全域科创”战略,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科大硅谷、中国环境谷“双谷联动”格局基本形成,科创企业集聚涌现,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城区首位,在全省的创新版图中已占据重要席位。2024年3月中旬,在蜀山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暨科创委(扩大)会议上,合肥市蜀山区委书记、区委科创委主任王海霞宣布:开启“全域科创”2.0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往深里走、往实处落,在长三角中找坐标、争位次。
科教实力 辖区人口10%为高校师生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增加21.9万人,位居全国26个万亿城市首位,其中的大部分新增人口流入到“大蜀山区”,即蜀山、经开、高新区。这是蜀山区的一笔科创财富。
蜀山区科教资源丰富,合肥市70%以上的科教资源及以中国科大为代表的29所高等院校坐落在该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62个,汇集10万多名科教人才和高校学生,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78个,科教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区居于领先位次。
素有“首创之区”美誉的蜀山区,具有两个10%的特点:辖区人口10%为高校师生,建成区10%土地是大学大院大所的。
2021年,安徽省提出了规划建设“科大硅谷”的构想,蜀山区因势而谋,在2021年6月正式提出实施“全域科创”发展战略,建立科创委+科创办+科创集团的决策推进机制,着力推动全要素、全流程、全区域的科技创新。
2022年6月,《“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中国科大、科学岛、运河新城三大片区成功纳入规划建设范围,蜀山园成为“科大硅谷”重要承载区。
由“势”转“能” 国家级科技企业年均增长50%
近两年来,蜀山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创项目和企业成倍增长,“全域科创”由“势”转“能”,成为推动蜀山发展的“主导引擎”。
“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为优秀单位荣获表彰。”合肥市蜀山区区长、区委科创委第一副主任杨森表示,该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年均增长50%,预计该区今年提前突破1000家的“十四五”目标。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充分显现,蜀山区GDP增速连续8个季度领跑合肥市四城区,2023年GDP突破1400亿元大关,位次进至合肥市13个县区第三位。
今年年初,“科大硅谷”蜀山园两家全球合伙人创新单元创合汇、浙江大科接连宣布开园,带领了一批高精尖企业、人才落地蜀山,实现了“开门红”,可谓是“密集开园拼经济,开局冲刺促发展”。
如何让企业家和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从空间上,蜀山区探索“城市更新+科创”发展全新路径,让科创回归都市,实现“楼上做科创楼下喝咖啡”的惬意氛围;从政策上,设立“‘科大硅谷’蜀山贷”“战新贷”“科创专利贷”等金融产品,全方位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服务上,在合肥市率先成立区级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完善为企服务专员制度,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截至2023年底,该区投入使用科创载体面积17.9万平方米,带动73个创业团队,首批签约8家全球合伙人,6支院士人才团队落户。2023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
双谷联动 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数字巢湖”是中水三立承接的巢湖综合治理项目之一。
中水三立作为“数字巢湖”项目系统总集单位,充分运用GIS、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并结合地面监测设备,实现了地理信息数字化,建立了天地空监测体系,可精准掌握巢湖蓝藻的变化趋势,构建的智慧化蓝藻监测预警体系,堪称巢湖治理的一大“利器”,也为合肥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中水三立、上海水生等400余家环境领域重点企业常聚谷内。他们或发轫于此,或慕名而来,在水、土壤、大气、固废治理,环境监测与修复等不同方向“各展拳脚”,延链成群。
2023年底,“中国环境谷”营收突破450亿元,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短短几年,中国环境谷何以跃升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这是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付毅宾道出玄机。该企业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的科学家团队,先后攻克了大气监测激光雷达的国产化瓶颈,年营业收入突破3500万元。
“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科大硅谷、中国环境谷‘双谷联动’格局基本形成,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科创企业集聚涌现,推动全区综合实力实现连续争先进。”王海霞表示,蜀山区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城区首位,在全省全市创新版图中已占据重要席位。
在向1500亿甚至2000亿GDP大关冲刺的过程中,蜀山区依靠“科创引擎”再加码再赋能,聚力打造水平更专业、运转更高效的“全域科创2.0”升级版。
向“新”而行 项目首开区载体建设启动
“全域科创2.0”具体怎么干?
“各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是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的巨大资源宝库和最大底气,科创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杨森介绍,今年该区已启动开展“蜀山科创行”活动,通过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高校校友会等渠道,多元链接省内外的大学大院大所、大院士大专家大团队。今年力争招引科技项目100个以上,隐形科创独角兽及准上市公司项目2个以上,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在蜀山区新成立企业超30户,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不少于10个。
在科创载体建设方面,推进中国科大科技园和大铺头城市更新两大标志性项目征迁,聚焦中国科大和科学岛实际需求,尽快实质性启动两大项目首开区载体建设。
同时,围绕大学大院大所周边和蜀山经开区,加快新医学成果转化平台、环境经济产业园等一批在建载体进度,力争全年新增科创载体面积超30万方,其中新医学成果加速器2.35万方,数字示范园11.359万方,环境经济产业园20.2万方。
今年,蜀山区将着力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体系,打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和全省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产业高地。加强片区统筹,加快形成天鹅湖商务区“商务法务中心”、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创服务中心”、运河新城“智能制造中心”联动发展格局。
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方面,该区继续招引品牌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部,引导鼓励“车电分离”“电池银行”等新业态,在运河新城谋划打造新能源汽车微镇,力争新能源后市场服务及营销总部达到50家、相关零售额突破100亿元。
注重涵养创新企业丛林,完善企业生态格局。今年蜀山区力争新增市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个,专精特新企业超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
“客观上讲,蜀山的发展已经站在较高的平台上了。”在3月中旬的大会上,王海霞表示,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勇敢走出去,在长三角中找坐标、争位次。(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通讯员 詹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