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量子科技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前沿科技之一,被誉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专注于量子计算的研究?这一赛道的应用前景如何?
郭国平:21年前,中国的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在中科大的一间闲置教室里成立,我是团队负责人,团队共有6个人。当时教室里只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经费是贷款借来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是国家未来重大需求,再难也要有人起步研究。即便没钱买椅子,6个人“站”着研究,也要开始中国量子计算研究的第一步。自此,便踏上了量子计算之路。
当前,G7国家已全部启动量子计算机部署。量子计算构建起的新一代计算体系,在处理海量数据并行运算,以及模拟原子、分子演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从模拟复杂的物理系统到优化大规模的组合问题,从加速药物研发到提升信息安全,量子计算基于其强大的并行性和叠加性,有望为当前智能制造、金融分析、新材料研发、生物医疗、物联网等领域的商业格局带来革命性转变。
记者:近年来,安徽不断发挥科创优势,加快布局量子信息产业新赛道,您认为,安徽在国内的量子产业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有何优势?
郭国平:安徽是全国最早对量子科技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的省份,早在21年前就已经开始起步研究量子计算机,是中国最早开始量子计算机研发和产业化的省份,起步早,科研基础好。目前,安徽是我国唯一具备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能力的省份,拥有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量子计算专利数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六。今年1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安徽合肥上线,从量子芯片到量子计算机整机,再到操作系统,在量子计算机赛道,“本源悟空”实现了全线自主可控,标志着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机自主产业链在安徽基本成链。
记者:当前,我国量子技术还处于产业化初期,您认为量子技术从成果到产业化还存在哪些阻力?应如何加速产业化进程?
郭国平:量子计算机是一个工具,要到用户手里去,而不是停留在论文上或汇报中。我国量子计算技术研发成本高,商业化开拓难,研发和应用之间存在“断层”。国际上,量子计算的研制开发已步入由龙头企业主导阶段,研发、应用“双向驱动”,应用牵引和市场导向的加速效能凸显。我国量子计算产业发展则较为滞后,和中国量子算力“携手”开发应用的央企,不到央企总数的5%。在国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领域,可加快谋划布局,推动我国量子计算未来产业迭代发展。
记者: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必争之地,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量子技术应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郭国平:量子计算可以赋能传统计算,加速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突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利用量子计算,可以进行药物研发、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物联网设备的智能性。量子算力可以支撑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我国争夺新一轮科技战略制高点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
从新质生产力“新”的维度看,国产量子计算机是孕育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新工具,将带来大批以量子科技为核心的新人才,将赋能各行业不断孕育新生机。目前,“本源造”量子算力已广泛服务于建信金科、中国移动、蚌埠医学院、国网等单位,覆盖金融、化工、生物医药、电力等领域,助力解决实际生产的落地,孕育出新一批新质生产力。(安徽日报记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