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气污染防控新成果发布会在合肥举行。会上,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安徽省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会与安徽皖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全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控(油气电合建站)VOC(中文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合治理技术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落地安徽,并宣布六安VOC综合治理产业创新研究会的成立。

为解决加油加气站空气污染问题,做好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14年,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联合安徽皖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全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控(油气电合建站)VOC综合治理”科研攻关小组,历时十年时间研发“特殊生物介孔炭材料(MPC)吸附加油加气站挥发性有机物技术”项目,获得12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落地实施,将服务于油气站大气污染防治,节约油气资源。

“该项新技术正式应用可以减少油气挥发对空气的污染,有效防止燃爆,节约能源。仅以合肥市为例,每年可减少近1.2亿元的经济损失。”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姚运金教授介绍,该项目立足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发出一套新型活性炭吸附富集—热解析VOC净化处理工艺。通过静态与动态吸附,并对吸附饱和后的吸附剂进行脱附再生,掌握影响VOC吸附剂吸脱附性能的各种因素和规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净化VOC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根据我国当前加油加气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非甲烷挥发性油气排放浓度均为25克/立方米。目前,国内最高执行标准(北京地区标准)为10克/立方米;世界最高执行标准(美国加州标准)5克/立方米。使用这项技术后,油气站排放量可控制在2.5克—4.8克/立方米,是国内最高标准的1/2—1/4。以合肥市为例,全市拥有约245座加油站,使用这一新技术后,日均节能29.45吨,月均节约能约为960吨,年均节能约为11520吨,每年减少近1.2亿元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分两期建设,由安徽皖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筹建运营,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首期建设两个中试平台(油气电合建站),预计工期12个月。经评估,科技成果产业化后,仅合肥市将创造近2亿元产值(按245座),全省约24 亿元产值(按3千座),全国约960亿元产值(按12万座)的潜在市场价值。

记者: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