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校毕业季,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合肥。

这座以科创为笔、以活力为墨的城市,正成为新一代逐梦人的热土。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市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35万人。今年一季度,新招引毕业生近6万人。短短15个月,合肥“吸引”来了41万青年人。

从应届毕业生的创业雄心,到本土学子的扎根坚守,再到外地人才的奔赴而来。在这些青年人的选择里,藏着合肥的吸引力“密码”。

在合肥让“天空之物”触手可及

今年22岁的高承蕴刚从大学毕业,2024年尚在求学时,他便创办了安徽佳创智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从校园创客到企业创始人,他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身份转换。

大学时期高承蕴(左)参加比赛 

“在海军服役的姑姑带我第一次走近飞机,那一刻,一颗关于飞行的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高承蕴的创业初心,始于一份纯粹的热爱。从那时起,他的房间里便堆满了无人机零件,课本间隙写满了设计草图。大学期间,他带着团队拿下多项国家级无人机赛事奖项,还曾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教授的研究项目。那些看似枯燥的机械结构设计、电子元件调试,在他眼里都是“让想法落地的魔法”。

选择在合肥创业,对高承蕴而言是水到渠成。“大学在合肥就读的几年,看着这座城市的低空经济从概念变成现实。”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合肥为无人机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的公司落户在瑶海长三角数字科技示范园,在专注于无人机核心控制器研发的同时,也在同步开发无人机其他部件。“我希望让更多人能够自己组装无人机,让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

眼下,高承蕴和团队正全力冲刺8月底的首款产品发售。从前期靠接项目攒下的启动资金,到如今四五个核心成员的并肩作战,压力与动力并存。“合肥的无人机企业不少,同行间常会交流合作。”他笑着说,团队里还有两位广西伙伴,也有意向留在合肥,“这里机会多,值得年轻人来闯。”

对高承蕴而言,合肥的魅力不仅在于产业机遇。“比起北上广的快节奏,合肥更像一个愿意等你成长的地方。”

让科研成果在“家门口”绽放价值

在合肥迈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里,24岁的蔡成正小心翼翼地调试电磁波吸收材料的设备。这位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今年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合肥,从校园实验室走进了企业研发岗。

蔡成毕业照

“合肥变化太快了,这里的产业集群、政策规划,让我们学材料的看到了用武之地。”作为土生土长的合肥人,蔡成对家乡的感情里,藏着一份“看着它变好”的骄傲。

“企业氛围特别好,前辈们会手把手教你调试设备,遇到难题时大家围在一起讨论,团队富有活力和冲劲。”蔡成说,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比预想中顺畅。如今,他负责电磁功能材料研发,虽然工作内容专业且严谨,但他乐在其中,“当自己参与研发的材料能真正应用到产品中,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选择留在合肥,对蔡成而言不仅是“离家近”。“这里的生活成本适中,下班后能回家吃顿热饭,周末约朋友去大蜀山爬山、罍街逛吃,这种平衡感很舒服。合肥这片科创热土,为每个潜心钻研的追梦人都准备了无限可能,只要肯钻研,成长空间会很大。”

在科创沃土上扎根生长

这座快速崛起的科创之城,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为跨区域人才创造了优质就业环境。

“在合肥,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潜力。”合肥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广杰站在办公室窗前,眺望远方,语气里满是笃定。这位出生于1997年的天津小伙,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土木专业跨界进入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他被总公司从深圳派驻合肥,负责工业板块的全流程管理,开启了在合肥的工作和生活。

任广杰带公司产品参展

“政府支持太给力了。”任广杰坦言,公司选择在合肥设立工业板块分公司,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科创环境和政策红利——从供应链配套到下游场景开放,从高校合作资源到人才输送通道,“我们和中国科大、合工大合作搞机器人研发,高校的科研力量能直接赋能产品迭代,这种产学研联动效率很高。”

在合肥生活半年多,任广杰早已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合肥很'接地气',烟火气里藏着生活的温度。"如今,他的社保、公积金已落在合肥,"打算在这里定居,把家人接过来,这是一座值得扎根的城市。"

同样选择奔赴合肥的,还有信和航遥信息技术(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安徽青鸟御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刘杨。这位出生于1996年的芜湖人,今年6月被好友从长沙"挖"回,联合创办专注于无人机航拍的新公司。“合肥的烟火气和科创氛围让我看到了无人机行业的广阔前景。”刘杨笑着说。

刘杨在巢湖边留影

刘杨的公司刚在瑶海区落地,就感受到了政府的"诚意":政策倾斜、资源对接,甚至帮忙搭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桥梁。"我们想做无人机的'聚合平台',从航拍服务到人才培训,让无人机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目前,他已经陆续将核心团队转移到合肥,"合肥年轻人多,休闲娱乐丰富,挑战与机会并存,更能留住人才,这对企业来说太重要了。"

刘杨的户口已迁到合肥,孩子即将在这里入学。身为“新合肥人”的他,如今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处处藏着惊喜。闲暇时,刘杨会去巢湖边散步,“看着夕阳下的湖面,就觉得把事业安在这里,选对了。”

文/邵晓杰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