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

从合肥庐阳区大杨镇沿三国城路一路向西,沿途风光迤逦,一派田园风光。路两边遍布生态园、草莓采摘地、垂钓基地和农家乐,这里也是合肥人周末度假常见目的地。但越过科学院北路和科学岛北路后,则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盘踞于此,而中国商业聚变能最有前途的独角兽之一——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称“聚变新能”)就坐落在研究院四楼。

站在聚变新能董事长严建文的办公室向四周眺望,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徽可控核聚变的“铁三角”:向东,大名鼎鼎的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堆)项目总装工程在三个月前刚刚启动;向北,合肥庐阳区聚变园区内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夸父”CRAFT主体工程建设;向南,穿过三国城路进入科学岛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着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还在不停冲击世界纪录。

这个“铁三角”,正是整个安徽可控核聚变的“心脏地带”。

聚变新能,正是这个心脏地带的关键一环,也是一个战略支点。作为中国核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实施主体平台之一,聚变新能布局实验研究、工程示范及商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路径,肩负着中国聚变能商业化的重任。

聚变能源作为前沿颠覆性技术之一,有望为人类提供清洁安全的未来能源,目前已成为全球竞相布局的新赛道。在世界范围内,美欧日韩均已加速聚变商业化布局。中国若要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掌握主动权,抢跑已经开始,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突破。

因此,从2023年开始,对聚变新能的投资,超越了时间尺度、风险逻辑,甚至财务回报。汽车新势力、能源领域国有资本、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公司、石油巨头鱼贯而入,最终,“耐心资本”奠定资本基石、扛起历史责任。

01/

商业化的转折点

中国科大1958咖啡馆

2021年9月28日,在中国加入ITER项目十五年之后,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和安徽省相关领导在中国科大1958咖啡馆发起了一场“碳中和与能源革命”科学文化沙龙,主题之一是:

“可控核聚变在将来50年内是否有商业化的可能?”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和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参与了那次沙龙。前者后来成为聚变新能最初的投资人;后者则在三年后成为聚变新能董事长。

那次沙龙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严肃意义上的“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转折点,从基础研究跃进到工程化和商业化。

在那次沙龙上,关于如何加快聚变商业化进程,一个“由社会资本牵头、国有资本参股、政府充当摆渡人的初步架构”被提出来,并获政企两界认同。

多位参与过聚变新能初期组建的人士都告诉记者,李斌在聚变新能初期的筹建上功不可没。

“李斌的想法,是要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把商业聚变能做起来。”

2022年5月9日,安徽省发改委组织了33位专家对《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进行了论证。行动计划提出:2026年建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2030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2035年实现商业发电三个阶段发展目标。

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按照当初估算,做商业聚变能的初期投入大概要100个亿。

2023年4月18日晚间,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拟与皖能资本及其募资方、蔚泽晶润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合肥产投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拟设立的聚变新能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共同投资设立聚变新能有限公司,后者注册资本50亿元。

蔚来随后也在一份声明中称,“计划通过参与财务投资的方式,助力推进聚变技术研究和商业化,为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贡献力量,并提升行业影响力。”

这并不是李斌第一次布局可控核聚变。早在2022年,成立仅一年的能量奇点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近4亿元人民币,米哈游和蔚来资本共同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蓝驰创投跟投。

蔚来资本布局可控核聚变 来源:蔚来资本官微

在聚变新能的框架中,蔚来相关主体(蔚泽晶润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持股30%,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皖能集团”,包括集团旗下皖能股份和集团旗下皖能资本及其募资方)和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肥产投”,包括合肥产投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相关主体分别持股25%;按照市场惯例,预留20%的股权来吸纳等离子体所及能源研究院相关技术人才,依托于等离子体所及能源研究院相关人才、技术积累来共同推动聚变能商业化项目。

聚变新能也很快吸引了包括前中广核集团科技委主任、安全质保部总经理杨晓峰,原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EAST装置主机总负责人、副总工程师武松涛,前ITER员工韩培迪等众多人才加入。杨晓峰也成为聚变新能首任董事长。

02/

皖能的布局

聚变新能的另一个重要的战略投资者是皖能集团。

皖能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卢浩告诉元新闻:“皖能集团战略布局聚变能,一方面是践行省属能源企业的使命担当、抢占全球能源革命制高点的主动作为;但另一方面,也是整个集团向‘能源领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的重要路径。”

战略转型的关键之一,是逐步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未来能源切换。

一直以来,皖能集团是以电力、热力、燃气等能源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投资与资产管理作为主业的省属国有能源骨干企业。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集团资产总额达到1240亿元,拥有皖能电力和皖天然气两家上市公司。

皖能集团

实际上,皖能集团从2022年开始全面实施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组试点工作,由新成立的皖能资本公司统筹集团金融股权管理工作和开展相应投资业务。

皖能资本负责人称,“作为皖能集团战略转型‘发动机’,皖能资本通过投资聚变新能,在全球清洁能源竞赛中代表安徽下出‘先手棋’,也为国家构建自主可控的能源体系提供战略支点。”

与此同时,情况也在2024年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发起方之一蔚来的淡出。蔚来在资本市场估值持续下行,以港股为例,2022年6月27日曾达最高点199.2港元,对应市值约为4445.7亿港元,但到今年4月9日,股价已跌至22.5港元。《2021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李斌以650亿元财富位列第240位,到2025年新榜单中,仅以80亿财富位列第3057位。

另一方面,中核集团也提出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计划。2023年12月29日,中核集团牵头、联合24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在四川成都宣布成立,筹备中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2025年7月22日在上海挂牌),计划在中国环流三号基础上改进实现氘氚燃烧实验并同步开展下一代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先导堆的预研工作。

资本耐心,才有产业的耐力。商业聚变能不确定性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更需耐心资本的支持。

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

为了保持住竞争优势,安徽省国资委牵头对聚变新能公司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此前主要承担代持和募资任务的省(皖能集团)市(合肥产投)两级“耐心资本”开始走向舞台中心。

03/

国资主导

从2024年开始,聚变新能原三方股东开始与潜在投资人洽谈重组条款。2024年5月,聚变新能开始引入央企和中科院作为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重组。注册资本金增加至145亿元。其中:

皖能集团和合肥产投出资主体分别持股20.5%,

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持股20%,

安徽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4%,

蔚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持股5%,

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作价出资20%。

这也意味着,调整后的聚变新能将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在调整前,蔚来相关主体持股30%,省和市相关国资主体分别持股25%;而在调整后,省和市分别持股20.5%,央企持股20%,蔚来则减至5%。

背后的逻辑是,民营资本的“少量投入—短期实现关键突破—提高估值再融资获利”可能不能充分支撑聚变能这么一项长期持久的重大科学工程,国有资本可长期稳定投入,而政府背书在重大科学工程上更能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承接省委省政府部署之后,皖能资本专门组建“丰禾聚变SPV”(SPV,仅为特定、专项目的而设立的法律实体);合肥产投则组建“产投新能SPV”。

皖能资本负责人告诉元新闻,“丰禾聚变SPV”是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专项任务。

“7个工作日完成方案设计,6个工作日完成设立丰禾聚变SPV投资决策和工商注册,3个月完成7家主体进入丰禾聚变SPV,1个半月完成聚变新能引战重组沟通谈判。”

这也展示出“耐心资本”的安徽速度。作为有限合伙企业,“丰禾聚变SPV”的出资人包括四个省级母基金和七家省属企业。四个母基金包括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安徽省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和安徽省碳中和基金;七家省属企业则分别为皖能集团、国元金控、淮北矿业、安徽国控集团、淮河能源、叉车集团和安徽省投资集团。

丰禾聚变SPV

与此同时,央企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下称“昆仑资本”)的入股,也为聚变新能拓宽了未来想象空间。昆仑资本是中国石油的核心投资平台,专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按照2023年出台的《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2022—2035年)》,安徽将遵循应用实验堆、工程堆和商业堆“三步走”发展战略:2022年至2027年,依托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完成聚变发电演示验证;2030年,建设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2040年前后,以商业化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联合产业链企业,开展更高聚变功率的商业堆建设。

BEST 来源:聚变新能官网

BEST项目总装启动仪式顺利召开

“145亿做第一步的BEST足够了。”一位投资界人士分析:“中国石油本身也有转型需求;但聚变能‘三步走’,再往下做,怎么也要800亿,可能还要1000亿。所以(聚变新能)在结构上多元一点、更有保障;大家分担一下,压力变小、空间也更大。”

2024年6月17日,中国首颗氢弹爆炸57周年之际,聚变新能完成增资,成为中国首家聚变能独角兽企业,一举为国家聚变能商业化发展奠定资本基石。

04/

历史耐心

在成为安徽省聚变商业化投资“操盘手”之后,皖能资本也在持续参与项目投资引战、股东管理、产业链图谱绘制等工作,探索省级国资支持前沿科技“安徽路径”。

去年12月,聚变新能完成领导班子及组织架构调整。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取代杨晓峰,成为聚变新能新任董事长。

5月1日,合肥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

今年6月,由皖能集团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作成立的“聚变与氢氨能源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在合肥市揭牌。该实验室将同步为聚变能工程应用储备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技术攻关—工程验证—商业应用”创新链条,助力传统能源低碳转型和未来能源产业发展。

聚变与氢氨能源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揭牌 左一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建刚 来源:皖能集团官微

皖能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明(右二)今年4月调研聚变新能公司,左一为聚变新能董事长严建文 来源:皖能集团官微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元新闻,聚变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及各类设备,中游各类聚变大型装置,下游聚变能及相关延伸应用场景等。

上游核心部件,包括磁体系统、真空室系统、包层系统及偏滤器等。安徽省内已初步积聚部分关键核心部件企业,如低温超导材料(夸夫超导)、磁体系统(曦合超导)、低温系统(万瑞冷电)等。

中游为聚变发电装置。安徽拥有聚变新能和星能玄光两家头部企业。

下游应用场景。聚变能及托卡马克装置有望在聚变能发电、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等多领域实现应用与创新。目前,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已依托EAST装置,开展成果转化,孵化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中科离子(超导质子放射治疗)、中科太赫兹(太赫兹安检仪)等。

卢浩透露,皖能集团出资50亿元牵头组建了省级碳中和母基金,目前母子基金认缴规模超220亿元。“依托碳中和基金,投资了上海超导、羲和超导等项目,加速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应用’完整产业链。”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全方位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举措。

卢浩认为:聚变能投资是检验“耐心资本”成色的试金石,其核心在于“三重超越”:

「超越时间尺度:成熟能源投资周期以年度财报衡量,而聚变需以十年为单位起步的陪伴。超越风险逻辑:传统能源看盈亏平衡点,聚变则要直面‘从0到1’的科学与工程双重风险,以国资韧性对抗不确定性,为科研‘冷板凳’提供‘热支持’。超越财务回报:成熟能源追求稳定现金流,聚变投资算的是国家能源的大账。当前的投入是为2035年后彻底改写能源格局,助力中国在全球博弈中掌握‘终极能源’主动权。」

如果说成熟能源是“摘果子”,那么聚变就是“种未来”。安徽必须扛起这份历史耐心。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梁巍 常诚 通讯员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