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电子学会、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的“2025未来产业系列对接活动(安徽行)”在合肥举办。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研究(2025)》显示,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1.7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高成长赛道有望率先形成新支柱产业。
尽管我国发展未来产业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但整体来看,未来产业仍处于孕育研发阶段或产业化的初期,需加强产业前瞻部署。
当前,我国不断强化未来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在成果发布环节,针对破解“先进技术有没有、龙头企业在哪里、本地产业链全不全”等难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问斌介绍并发布了“未来产业产业链培育服务平台”。
据介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该平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智力量,以产业链“摸底、监测、强链、补链”一体化联动赋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目前,该平台已构建覆盖40余条未来产业链的资源图谱,旨在整合企业需求、技术成果与金融资本,为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
以“北谷南湾”为代表,合肥和芜湖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成效显著,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绿色智造等未来产业领域,促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汇聚高端要素、强化资源对接,推动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加速见效。
活动现场,来自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市长丰县、合肥市蜀山区、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市鸠江区、芜湖市湾沚区等地的6个重大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项目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低空经济、具身智能、先进材料等多个未来产业领域,为安徽未来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大会同期举办了合肥专场和芜湖专场的未来产业推介专场对接活动,分别就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开展了产业推介和培训对接。
在活动特设的趋势洞察环节,多位未来产业领域专家围绕“未来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AI安全问题及可信应用系统研究”“商业航天与‘五羊星座’”等主题分享真知灼见。此外,来自生物制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领域的多位行业代表也聚焦各自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成果展开分享。
文/《徽商》全媒体记者 刘娜 图/安徽省工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