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又到年报收官季。
《徽商》全媒体记者根据Wind、安徽上市公司协会等机构发布的数据梳理,截至2025年4月30日收盘,安徽185家境内上市公司全部完成2024年度报告披露,总市值达1.93万亿元、总营收达1.49万亿元、净利润总额达702.83亿元。
其中,海螺水泥以1276亿元市值、铜陵有色以1455亿元营收、阳光电源以11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拔得上述三大榜单头筹。
此外,一组组看似不相关的数据连点成线,清晰地描绘出一个科技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加速奔跑的安徽区域经济画像。
自2019年转型为全栈式半导体投资管理平台的香农芯创营收增幅最高,达115.4%;“最贵”的A股上市皖企是海螺水泥,“最赚钱”的是阳光电源;
截至2024年底,共有69家上市皖企可归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9家半导体上市皖企2024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近三成;
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506.83亿元,同比增长10%……
与沪苏浙等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安徽上市公司在数量、体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表现尚有差距,但其显著的增速优势、不断提升的研发投入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增长极”角色。
上进生
香农芯创2024年度的营收佳绩一直延续至今年一季度。该公司一季报显示,营业收入为79.06亿元,同比增长243.33%。
亮眼的营收数据,意味着这家曾因业务增长乏力而转型的国内洗衣机减速离合器龙头企业成功转型,跻身半导体领域“新贵”。
不仅仅是香农芯创,上市皖企中的半导体公司共有9家,营收总额达159.55亿元,同比增长25.85%;净利润达15.45亿元,同比增长29.22%。
半导体行业的良好表现正是安徽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的一个缩影,并从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从数量上来看,185家境内上市皖企数量居全国第7位,高于安徽GDP在全国的排名,占全国总量的3.42%。
从营收上看,1.49万亿元总营收同比增长0.29%。其中,共有29家公司营收超百亿元,较上年增加4家;114家公司营收增长,占比61.62%;42家公司营收增幅达20%。
从净利润上看,共有156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84.32%;100家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占比54.05%;18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倍增,19家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
资产总量稳健攀升,总资产达2.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15%,净资产1.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16%。
同比长三角其他省市,安徽上市公司在体量上仍在落后,但在发展潜力上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2024年,江苏703家上市公司经营稳健凸显韧性,营业总收入34536.1亿元,是安徽的2.32倍。但只有20家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数量占比2.84%。安徽的这一数据为5.95%,是前者的2倍。
723家发布年报的浙江A股上市公司2024年共实现净利润2788.51亿元,是安徽的3.97倍。从扣非净利润指标来看,去年共有595家浙江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八成,这一比例与安徽持平。行业分布上,电力设备、基础化工、银行等领域的浙江上市企业吸金能力较强。
从新兴产业的活力,盈利能力与产业结构等角度看,安徽“上进生”的“人设”日渐牢固。
从传统制造向新兴产业跃迁
从市值上看,2024年共有46家上市皖企市值过百亿元,海螺水泥、阳光电源、科大讯飞分别以1276亿元、1256亿元和1085亿元市值位列前三。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虽仍以传统制造为主,但以阳光电源为代表的光伏、以江淮汽车和国轩高科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晶合集成为代表的半导体等新兴行业开始崭露头角。
以汽车与零部件行业为例,包括江淮汽车在内,上市皖企数量达16家,居全国第六;2024年营收总额达1328.48亿元,同比增加64.6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44%,反映出安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整车出口量更是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不同于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蒸蒸日上,2024年的光伏行业,低效产能出清、技术迭代加速,组件环节结构性困境与行业整合加速的信号持续释放。
阳光电源却“逆势”交出一张优异的“成绩单”,成为安徽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归母净利润过百亿元的企业,这也是该公司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放眼安徽全省,2024年,安徽全省先进光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84.6亿元,实现利润100.8亿元,在全国行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盈利,呈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78.1亿元,实现利润5.7亿元。作为国内较早布局光伏产业的省份之一,安徽光储产业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围绕新质生产力,从传统制造向新兴产业跃迁,上市皖企已走在前列,并展现出转型与升级的韧性。
此外,在促消费政策的激励下,家用电器、饮料食品、旅游餐饮行业的上市皖企同样有精彩表现,营收总额同比增长12.52%,净利润同比增长7.7%。
科创“含金量”还在上升
“黄山归来不看岳”,那要怎么游黄山?
现在,只需在“黄山AI旅行助手”中输入旅行需求,几秒钟后,一套量身定制的专属旅行攻略便送达游客的手机中。
今年2月以来,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安徽途马科技有限公司将该小程序全面接入风头正盛的DeepSeek大模型,黄山随之成为国内首个DeepSeek垂直大模型文旅应用景区,为文旅产业数字化探索出一条安徽路径。
为此,黄山旅游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和成本。2024年,黄山旅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86.05%,为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增幅最大的企业。
放眼安徽全省,有112家上市企业研发费用较2023年实现增长。其中,11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近六成公司研发投入较上年实现增长,7家公司研发投入增速突破50%。
作为一家公司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上市皖企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意味着科创驱动愈发成为皖企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此外,2024年,安徽省24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69.19亿元,增量37.46亿元,增速达11.29%;营收突破10亿元有10家企业。其中,营收最高的企业为晶合集成,达92.49亿元;营业收入增幅最高的是国盾量子,达62.3%。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24年,科创板皖企净利润增量2.28亿元,增速达12.62%。共有20家科创板上市皖企实现盈利,占比超八成。
在安徽全域营造的科创生态中,科创板皖企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文/《徽商》全媒体记者 邵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