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下文简称“合肥创新院”)这片占地约91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有限物理空间里,一座没有围墙的“创新枢纽”正在成为撬动安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支点。
如何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融合成科创安徽“一盘棋”?在合肥创新院院长吴仲城看来,这家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超级连接器”凭借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两大逻辑,已成为“科里科气”合肥的一次创新突围。
双管齐下 就地转化
一场比赛,一座奖杯,一份新事业……尽管时间已过去近一年时间,但中科兴皖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创新院干细胞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吴宏松仍对去年那个炙热的夏天记忆犹新。
2024年6月28日,合肥创新院,窗外蒸腾的暑气蔓延到了“中科杯”第四届科学岛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吴宏松也被此时的气氛影响得有些紧张。
直到大赛组委会宣布,他所在的“多能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体外研究及产业化”团队斩获当日最高奖项——一等奖,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但没过多久,他才知道,这份成绩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以获奖的技术成果为契机,合肥创新院牵头,与江西磐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团队等多方共同成立中科兴皖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打通从研发创新到产品生产再到市场推广的各个环节,致力于将干细胞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
与此同时,合肥创新院还引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导师团队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的相关研发团队,打造省内首家专注于干细胞技术、干细胞制备和设备研发的高端研发中心——干细胞技术研发中心。
吴仲城介绍,“科创+产业”双管齐下是合肥创新院一以贯之的打法,令原创成果就地转化照进现实。
11年来,该院已培育出中科兴皖这样的企业超400家,并直接参股206家企业,孵化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其中,中科中涣、中科海奥、中科美络进入上市辅导期,在合肥市公布的38家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名单中,有13家来自合肥创新院,入围数量位居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第一。
“创新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构建,人才体系的培养,资本‘血液’的输送和服务配套的完善。”在吴仲城看来,不同于其他的创新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创新院的独家秘诀是以产业链为主导方向,吸引相关的创业人才和团队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从而打造从产业链到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生态。围绕科创企业成长的全周期,合肥创新院成功实现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创新闭环。
产业布局上,合肥创新院选择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两大领域精准发力,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乡村、低空经济、精准肿瘤医疗、中医药现代化等细分领域重点布局,
人才培育上,该院打造了全层级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引进高层次创业团队100多个;另一方面,建立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平台和服务体系,与安徽大学、蚌埠学院等高校院所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培养产业化人才;同时,以博士后工作站为抓手,引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29名博士后,聚焦解决产业共性难题。
服务提升上,合肥创新院定位做科创企业成长陪伴者。成立科创企业成长管理学院,构建以“企业成长”为使命的科创企业成长管理服务平台,面向企业提供体系化、个性化课程;常态化开展峰会论坛、资源对接会等活动,为链上企业打造科创生态;提供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通过市种子基金创新院专项计划、中科高新基金,建设科创企业直通融资渠道。
协同发展 补齐短板
吴仲城告诉《徽商》全媒体记者,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创新院模式”并非一蹴而就。
2014年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作为其中重要内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期;同一年,安徽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
适逢两者的战略交汇点,作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院地合作”的结晶,从合肥创新院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自带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与基因。
以“让科学家看懂商业、让市场读懂技术”为底层逻辑,第一个5年,该创新院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即吸引科技人才来创业,合肥创新院则围绕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搭建服务体系的过程。
第二个5年,该院逐步完成了科创企业成长服务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一方面,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中心等28个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中心;另一方面,联合浙江两山集团、百大集团等龙头企业成立27个应用研发中心。同时,该平台还汇聚了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合肥气象量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中德合作项目-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检测实验室、安徽省低空智联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安徽省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性平台之一,合肥创新院搭建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
聚焦当下,吴仲城表示,资金链仍是“弱项”。由于科研团队不善于表达或宣传等原因,导致资本对他们的了解和科研成果的理解不够准确,与社会资本之间的沟通成本很高。“这也是合肥创新院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用平台和生态思维成事,积极努力在‘科创+产业’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
文/《徽商》全媒体记者 邵梦 图/刘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