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材料折射着冷冽的光泽,红外镜头捕捉着细微的温度变化,热成像仪屏幕上映出斑斓的热力图谱……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滁州市琅琊经开区的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近百款材料与仪器静默陈列,直观展现企业不断延伸的产业链版图。
“别看这些‘小家伙’个头小,却能成为智能家居、工业测温、安防监控乃至航空航天领域的‘眼睛’,甚至在核废料检测、汽车夜视系统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公司生产总监郭晨光指着陈列柜里的单晶锗产品,道出其中奥秘,“这些不起眼的材料,承载着光智科技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红外光学的“灵魂”材料金属锗,储量稀缺、提纯制备难度大。作为国内最大的红外材料供应商,光智科技迎难而上,在单晶锗、硒化锌、碲锌镉等核心材料领域取得突破,一举解决了技术问题。更在国内率先掌握13N(纯度达99.99999999999%)超高纯锗晶体规模化生产技术,被央视“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授予“年度绝活”称号。
但光智的目光不止于此。近年来,随着红外镜头需求激增,光智科技敏锐把握产业“风口”,组建专业团队,深挖产业链下游发展潜力。视线转向研发中心内部,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测试组装一款制冷型红外探测器——这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的关键一环,为安防监控、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提供远距离高速实时探测的“火眼金睛”。
当镜头推近,郭晨光细数家珍。“晶体生长、硒化锌生产、精密模压镜片规模化制造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成果,支撑着光智在材料、器件和整机系统方面的核心优势。”他言语中透露出对创新价值落地的笃定。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三年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约占营收比重超过15%,彰显了光智科技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其中,红外光学后端业务研发投资力度尤为突出。真金白银的投入撬动了市场回报,去年公司红外业务实现营收突破10亿元,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100%,增速领跑国内同行。
“从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公司全方位涉足,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打通红外产业链的平台型企业。”该公司科技发展部总监潘磊对记者说,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安徽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光智科技与中国科大、合工大、长光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攻克多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000余项,获得授权400余项,主导和参与了十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
光智的底气,还来自一方沃土。“项目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一年,真正体会到了‘琅琊速度’之快、‘滁州服务’之暖。”潘磊感念当地政府的高效护航。2020年4月成立至今,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跟踪解难,在企业科研项目支持、科技资金奖补、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将优化营商环境的承诺化为企业发展的真实助力。
“今年,公司计划在去年研发投入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红外器件和整机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前沿,为产品升级与技术突破筑基。”潘磊告诉记者,公司将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强化供应链协同,确保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形成稳定批量供货能力。
从展柜里指甲盖大小的锗晶体到守护国计民生的高端红外系统,光智科技正以材料为基、技术为刃,在红外光学的世界版图上镌刻下“中国眼”的锐利与深邃。
文/李邦军 罗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