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胡波(左一)带领团队首次出征国外参与比赛。

5月26日,合肥八中胡波老师被授予2025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也是此次10名获奖者中全省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唯一代表。2015年至今,他曾7次率领团队代表中国出征国外的青少年机器人洲际赛事,获多项国际大奖。胡波坚信,科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生的启迪。

从首征折戟到破茧成蝶

胡波坚持深耕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已有17年,自2015年始,他带领团队先后7次参加国外多场洲际赛事,荣获场地赛冠军、最佳创新策略奖等8项国际大奖。2024年4月,他的学生在美国休斯顿青少年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摘得赛事金奖——核心价值合作奖,这是该奖项设立27年以来,中国代表团队首次获此殊荣。

合肥八中荣获2024年美国休斯顿FIRST世界锦标赛FLL项目金奖——最佳核心团队奖。

可回忆首次出国参赛的经历,胡波用了“惨淡”两字形容。“2015年,我刚30出头,带着8个学生。当时很失落地回国了,我们自以为做了充分的准备,却没有拿到任何奖杯。”谈及原因时,他十分坦然:一方面是语言不通,同学们口语水平略有欠缺,与国外老师沟通存在较大障碍;另一方面对比赛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觉得没有获奖就是失败,其实很多队伍在参赛时更重视经验交流而非仅关注奖杯。

“当时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章法,只是简单的“培训-出国-比赛”模式,虽然最终没有获奖,但我和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比奖杯更加珍贵的经验。”学习各地优秀老师开展科技教育的方式后,胡波沉下心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彼时,人工智能刚起步,市面上相关书籍并不多,他便主动联系上海的机器人研发人员交流经验,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研究机器人。多年实践,终得硕果累累。

科技“火种”照亮孩子未来

“在多年实践中,许多学生通过学习机器人逐渐产生了探究科学的兴趣。偶然和必然间,科技教育也成就了很多孩子的人生梦想。”胡波告诉记者,合肥八中一位毕业生任明德从小就很喜欢编程,C语言也学得很好,高中阶段通过参加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逐步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目前正在攻读香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从青涩懵懂蜕变为科研精英,一颗科技的火种正在悄然照亮着孩子们的未来。”胡波感慨,科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生的启迪。

“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起初可能只是小小的一步,是趣味的探索,但走出这一步就值得鼓励。”胡波表示,未来科技教育可以与传统美学、徽派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有小学曾把庐剧与机器人结合起来,用乐高搭建庐剧舞台与人物脸谱,让机器人动起来,佐以地方戏曲。“这就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起来的好实例。”

因材施教,让更年龄更小的孩子接触到机器人,让科技教育加速落实到青少年教育中去。“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在青少年时期埋下创新的种子,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勇于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胡波说。


文/谢蕾 实习生 陈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