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能源集团安庆电厂的智能仓储区域,三辆不同型号的自动导引运输车(AGV)正沿着地面磁条有序穿梭。它们精准识别货架编号,将挡板、轴承等检修物资自动运送至指定工位——这个融合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化仓储系统,正以“智慧店小二”的角色,重塑传统火电企业的物资管理生态。
从“人力账本”到“数字大脑”的智慧蝶变
走进占地3000平方米的智能仓储中心,三层立体货架整齐排列,重型货架区、层板货架区、称重货架区功能分明。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让物资管理人员头疼的“老大难”:3000多种品类、4万余件物资全靠人工盘点,库房空间利用率不足60%,检修高峰期常出现“找货难、配送慢”问题。
“过去靠‘人海战术’,现在有‘智慧中枢’。”项目负责人操蓉蓉指着中控屏上的三维电子地图介绍,系统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每件物资赋予“数字身份证”,结合图像识别与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实现物资入库、搬运、盘点、出库全流程自动化。数据显示,智能仓储运行半年来,物资出入库效率提升70%,库存准确率达99.8%,空间利用率突破85%。
这种转变始于对传统仓储痛点的精准破解。针对电厂“火电+新能源”多能互补带来的物资管理复杂度,安庆电厂引入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打通ERP与现场设备数据壁垒,构建起“需求预测—智能调度—动态追踪”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曾经依靠人工登记的“纸质账本”,如今化作实时更新的“数字孪生仓库”,每笔物资流动都在系统中清晰可溯。
该厂秉持“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在智能仓储系统的加持下,重新“开张”的物资仓库正络绎不绝地接待着来往的员工。这个“老店”的新生,成为该厂在促进科技项目成果转化路途上的又一生动缩影。
从“人工搬运”到“智能助手”的科技赋能
2025年春季,安庆电厂迎来一台机组检修、一台机组调停的“双线作战”。在传统模式下,机组检修往往需要提前调配多名仓管员日夜值守,如今却只需1人远程监控。“需求人在系统下单后,AGV会自动匹配最优路径,3分钟内将物资送至指定地点。”该厂设备部机控班班长邢智成展示手机上的接货提醒:检修前2小时,所需螺栓、密封件等备件已按工单分类码放至智能货架,真正实现“人到即取、随用随调”。
智能仓储的价值不止于效率提升,更在于为安全生产筑牢防线。系统内置的三维电子地图可实时监控货架承重与物资存储状态,对超期备件、临界储量自动预警;称重货架与RFID技术结合,实现物资一键盘点,盘点时间从过去的3天缩短至2小时。2024年该厂3号机组C修期间,该系统助力检修高质高效完成,有效降低了物资浪费率,成为保障该厂“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关键支撑。
在当前建设智慧电厂的浪潮中,仓储解决方案中提高库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错误、提升供应链效率等措施,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仓储设备正逐步展现出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智能仓储系统的应用,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从“幕后保障”到“价值创造”的范式升级
在该厂智能仓储中控室,大屏实时滚动着物资流动数据:当天入库物资217件,出库386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率100%。这些数据不仅服务于现场检修,更通过与集团ERP系统对接,为采购决策、库存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过去凭经验采购,常出现备件积压或短缺,现在系统根据历史消耗数据智能预测,库存周转率提升35%。”该设备部副主任牛烁表示,智能仓储正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型。
这种转型背后,是安庆电厂对“智慧电厂”建设的深层思考。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火电+”综合能源示范基地,该厂在推进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的过程中,敏锐捕捉到仓储管理作为供应链核心环节的升级需求。通过引入AGV机器人、智能货架、数字孪生技术,不仅解决了空间利用与效率问题,更构建起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电厂向“低碳、超净、智慧”目标迈进奠定基础。
如今,安庆电厂的智能仓储模式已成为区域火电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之一。其自主研发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不仅实现无人化作业,更通过数据反哺生产,推动物资管理与检修计划、设备运维的深度协同,展现了国资央企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创新担当。
夏木初荫暑渐长,产业蓬勃正当时。“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安庆电厂牢固树立“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笔,探索构建更加规范、高效、智能的仓储管理系统,答好数智化转型的必答题,加快打造低碳、超净、智慧电厂,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多国能安庆样板。(马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