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技术、人才、资金等多种要素、资源聚合反应的结果。我省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愈加显著、愈发重要。此时,尤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通过更优组合产生更活跃的“化学反应”,从而不断催生、壮大新质生产力。
我省科创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镇,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在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等领域屡屡产生世界级科研成果。但是,实验室里的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结合产业基础和产业需求,打通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工程化、商业化的链条。这要求我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企业出卷、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研组织机制,健全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等机制,让“科技之花”结出更多“产业之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发展科技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我省是科教大省,人才总量不少,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性不足。解决这一矛盾,让人才链耦合创新链、产业链,可以从加强引育和促进流动两方面入手。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前瞻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力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筑牢人才支撑。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均源于科技革命,兴于产业变革,成于金融推动。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对于新技术产业化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省积极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了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等一系列有益探索。针对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大、回报周期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抵押物少等融资难题,还要以更多改革举措打通影响“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堵点,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健全“贷、投、保、担”综合金融服务,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浇灌创新沃土。
(汪国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