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的多重驱动下,合肥人工智能发展成就斐然。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效应、人工智能的迭代演进,协同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经营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发挥人工智能对制造技术变革的赋能效应,对于推动合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强化产业竞争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供给能力

加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加快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如为满足工业实时性要求,研发高能效低成本的芯片,面向工业领域开发的专用端侧框架等;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开放共享创新平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展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研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围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基础科学问题强化研究,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适用于重点行业的基础性研究。

加快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

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贯标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评定,引导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对标国家标准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等工作。鼓励骨干企业搭建智能平台。通过搭建从应用到技术,再到底层算力支撑的技术设施,降低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的门槛,实现人工智能在业务中的快速部署;打造更多的多场景融合、多系统集成、多设备协同的场景应用项目。培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芯片、软件、系统集成商、安全防护等不同领域的企业紧密合作,培育针对制造业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网络安全分级防护体系。面向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制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防护指南、网络安全分级防护规范,推动企业实施分类分级安全防护。强化网络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定制化供给,促进工业企业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

强化技术标准化引领,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制定与工业系统相匹配的技术标准。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技术创新活跃,与工业领域的融合程度持续深化,带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持续涌现。在工业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化,建立统一、贯穿产业生命周期的数据标准和安全防护管理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固化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服务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向市场的传导和渗透。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和修订相关行业标准。在安全防护领域,运用大数据健全工业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包括设备和控制安全、虚拟化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和应用安全等,从而提高工业信息安全监测、评估、验证和应急处置等能力。

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试点,形成系统解决方案

构建多元化、网络化、市场化创新生态体系。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发展,促进开放式创新、平台化创新,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基于多种新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以科大讯飞图聆工业云平台为标杆,打造具备“智能产品+高端装备+综合解决方案+生态构建能力”综合优势的龙头企业引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运营。提升支撑服务能力。通过“建种群”来占据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入口,即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专业好、实力强的服务提供商、设备和通信商作为业务合作伙伴,再借助平台作为整合资源的抓手来创造价值输出,加速其他新业务的衍生。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畅通要素流通机制

加强和落实智能制造推进机制。尽快制定实施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方案,形成有效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使政府、行业、企业围绕地方战略,形成系统推进、层层落实的组织实施领导体系。建强创新金融财税支持机制。一方面设定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人工智能基金群统筹基金资源,支持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另一方面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金融和投资、信用和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企业和机构创新融资方式,为技术改造注入资金杠杆。健全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体系,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良性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态系统。推动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等合作,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路径有效对接,形成AI人才联合培养的良好生态系统。


文/胡元蛟(作者单位:中共合肥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2025年中共安徽省委党校重点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