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安徽省“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股贷联动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对接合肥首场活动举行。合肥如何抢抓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从一场活动出发,看合肥践行“长期主义”,让资本成为科技企业的“时间合伙人”。
高效对接
现场公布联系方式
这是一场怎样的活动?从活动方的组成就能看出大概——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主办,合肥市委科技办(市科技局)、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承办。无疑,“科技”和“钱”是这场活动的主题词,科技型企业和投融资机构成为主角。
合肥市科技局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处长樊广海概括,这是一场为硬科技“找钱”的线下投融资对接会。“硬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变现慢,需要充分的资金度过成长期。”
活动现场,不仅发布了全市近600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清单,还让代表性企业上台路演,展现科技实力,面对面争取融资。徽商银行、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杭州银行合肥分行等也依次上台推介了自身的科技金融重点产品与服务。
给企业组织投融资对接会,在合肥并不新鲜。近年来,合肥推进科创金融工作站县区全覆盖,已累计开展融资对接240余次,组织活动超百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近15亿元。
“这次我们把各大银行集聚到一起,并且现场公布了各大银行在合肥各县区的融资负责人联系方式,就是希望用最便捷、高效的方式,让各个企业能够精准找到需要的科技金融产品。”樊广海说。
现场还举行了科技星火贷、研发项目贷和科技团队贷等信贷产品签约,以及天使母基金和人工智能母基金与落地子基金签约、子基金管理机构与投资企业签约,为现场的科技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的合作“打了样”。
全新尝试
创新科技金融赋能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多个科技企业签约了科技星火贷,这是合肥推出的创新性信贷产品,也是推动金融赋能科技的有力尝试。科技星火贷,是由合肥市科技局牵头,兴泰担保及多家银行共同参与推出的科技创新专项担保产品,在2024年底落地了首笔业务,为合肥本土企业投放了400万元高企专属预授信贷款。
该产品通过“政、银、担”多方风险共担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为合肥市已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提供预授信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类企业发展,加快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安徽鲲隆康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也是科技星火贷的受惠企业之一。董事长段和平介绍,他们是一家专注于心脏高端智能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由于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界定、技术审评、行政许可批复流程时间较长等客观原因,公司产品一直未能正式投产。去年底,公司资金流面临风险。
“在资金流严重短缺之际,合肥市科技局及相关部门领导得知情况后,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带着多家担保机构和十余家银行到公司调研,最终,我们仅凭实力过硬的科技成果就获得了贷款。”段和平感慨,他们在无营业收入和资产抵押的情况下,实现了债权融资,而该笔贷款也让他们能够继续顺利开展产品研发、设备调试、产品注册。
眼下,他们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心脏功能检测系统”和“心脏超声数字化分析仪”已分别获得国家药监局分类界定,有望在今年上半年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长期主义”
“更要做雪中送炭的事”
“做科技金融,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樊广海说。
合肥在抢抓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提升科技金融工作量质齐升的过程中,一直在引导投融资机构改变观念,要秉持“长期主义”,不紧盯企业的营收等数据,而是综合考量,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长远的发展预期上。科技星火贷上线两个月,目前申报企业已超600家,融资需求超40亿元,兴泰担保已预授信近200户,金额近5亿元。
而为了让金融更大力度赋能科技行业,目前,合肥已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43家,实现国有大行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全覆盖、总部级科技保险中心零的突破,各中心科技贷款余额年增速均保持22%以上高速增长,高于全市平均贷款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3206亿元、占全省科技贷款比重达44%,带动全市贷款增速持续居省会城市首位。2024年,合肥“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赋能企业科技创新”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眼下,合肥还正在推进以“研发项目质量”为重要授信依据的“研发项目贷”,以“研发团队资质”为重要授信依据的“科技团队贷”,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股权融资产品互为补充,全面打通“贷投联动”的融资模式,让资本成为科技企业的“时间合伙人”。
记者 刘小容 实习生 葛婧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