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谷量子中心。

12月5日,记者从合肥市自贸委获悉,四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已累计探索形成了110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全国首创,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以不到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超1/2的实际利用外资、近1/3进出口的佳绩。

技术经理人“搭桥”助力 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厂房的速度?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提供了思路。

中科光仪原本是一支来自科学岛的技术团队,通过参加“双创”大赛,于2021年成立公司,在合肥创新院技术经理人的对接服务下,实现产业化落地。

公司总经理刘旭表示,公司起初面临“不敢转”和“不好转”的问题,“技术经理人”这一新角色成为科学成果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在与市场推广对接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就是将传统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由7∶3的比例调整为7∶2∶1,其中70%给科技原创发明团队,20%作为留存收益给科新型研发机构,其中10%作为技术经理人的股权激励放入其成立的合伙企业。这种方式为技术经理人带来收益,在实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同时,对于人才稳定和粘性也有保障。

自2012年起,合肥市积极探索与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合作,共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8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企业1159家。高新区自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成果供需两端的核心枢纽作用,破解新型研发机构长期依赖政府支持、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等问题,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们创新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

合肥片区高新区块

先行先试

在合肥片区高新区块,像这样的科创创新案例还有很多,它们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瞄准科技成果供给端的堵点难点,在新型研发机构改革、科研团队市场化融资、助力科创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

今年8月,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第四次工作交流活动上,合肥片区高新区块2项案例——“‘赋权+约定收益’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新模式”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改革”入选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三批制度创新案例。

其中,为进一步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慢、国有无形资产处置保值增值风险高等难题,合肥片区高新区块依托中科大,开展“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在国家赋权的基础上,以技术转让方式支持团队拥有完整的技术使用权和处置权,学校可通过“合同约定”方式享有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科创领域率先实现“分粮”到“分田”的突破。该模式成功入选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对于科创中小企业来说,因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物导致融资难。高新区块联合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利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从金融机构获取融资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并将知识产权再次许可给企业使用,企业分期支付使用费用。

打造科技体制机制

改革试验田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合肥片区立足“科创自贸”这个品牌,以制度创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

合肥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片区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战略定位,把科创自贸作为立足点,着力打通从“0-1”“1-10”“10-100”三个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的堵点卡点,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

作为深耕改革的“试验田”,四年来,合肥片区已累计探索形成了110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全国首创,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以不到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超1/2的实际利用外资、近1/3的进出口,分别占安徽自贸试验区的82%、60.4%。

当下,合肥片区市场导向、利益共享、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敢于转化、乐于转化、便于转化、善于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更加优化。合肥,正致力于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样板城市。


记者 李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