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我省的“首位产业”,近年来,皖北地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4月19日,在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解读了《推动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突破行动方案》。

皖北地区建设汽车产业集群具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与动力并存。皖北各市利用自身优势,错位协同发展,如淮北市积极打造车用铝合金轻量化材料基地;亳州市推进奇瑞商用车等头部企业与核心零部件企业“股权式”合作;宿州市组建皖北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蚌埠市打通传感器研发、制造、验证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流程,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阜阳市建成全国最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园区;淮南市以合淮合作区为载体,积极招引蔚来、比亚迪配套零部件项目。

2023年,皖北6市汽车产业链营收平均增速6.5%,其中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4个市增速超17%。今年1—2月,皖北地区汽车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平均增速达到27.4%,比全省快3.9个百分点,其中亳州、宿州和淮南等3市增速超50%;同2023年相比,皖北地区汽车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数、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均提高1.1个百分点。

“立足皖北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主动链接中央企业、省属企业、知名民营企业等资源,坚持兵团式、阵地战式推进,以专用车集聚发展、零部件转型升级、后市场提质增效等为突破口,优化产业布局,激活内生动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好支撑皖北地区振兴发展。”陈军介绍,目标到2025年,皖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比重超过15%,培育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5家,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到2027年,皖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3300亿元,形成一批配套能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行业骨干企业,涌现一批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培育一批绿色低碳制造典型标杆,打造一批智能网联示范应用场景,构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皖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坚持集链成群,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产业承载区,构建能包容、可共生、有韧性的产业生态,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发展格局。

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七大支持行动。

实施创新能力“领航行动”。坚持创新驱动,是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以强促大”推动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实施专用车“培优行动”。皖北地区专用车企业众多,品类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实施专用车“培优行动”,符合国家“主体集中、区域集聚”产业政策的要求,也有助于加快构建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实施零部件产业“向新行动”。汽车零部件正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推动皖北零部件企业提质增效,进入整车配套体系,推动产业近地化配套,能够提升我省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

实施多层次合作“链动行动”。坚持我省汽车产业双核带动、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加强省级统筹,引导先发地市、龙头企业的优质资源投向皖北,实现合作共赢,形成全省一盘棋。

实施绿色发展“降碳行动”。皖北风光电等资源丰富,建设零碳园区、零碳企业有助于提升项目招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将为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实施推广应用“拓展行动”。广阔的汽车消费市场,是皖北的突出优势,推动后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可以发力的重要领域。

实施产业人才“聚英行动”。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是补齐产业短板、推动皖北汽车加快突破的重要任务。

另外《行动方案》还提出加强组织保障,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省汽车办定期调度研究皖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事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皖北各市(县)依托各市汽车办,建立相应工作协调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编制项目推进清单、重点事项调度清单,按照清单化、项目化、事项化推进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