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忙着写诗画画,人类却还在扫地洗碗。”网友的这一调侃道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某些痛点,毕竟直到2024年3月,第一个“拿起苹果”的人形机器人才“出生”。三岁小儿可以轻易做的事,到了人工智能这里,却成了一道道要迈过的槛。
2024年9月8日,在合肥举办的中国智能机器人生态大会上,安徽自研人形机器人“启江二号”发布,“他”身高一米八,可以识别主人面孔、指令,刷盘子、叠毛巾这些高难度动作也不在话下,展现出安徽“人”在柔性物体抓取、拟人动作轨迹规划、长序列操作平滑规划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01】
安徽人工智能排名第六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部署的新兴产业之一。今年7月,安徽首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启江一号”重磅亮相,标志着安徽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1-6月,安徽省783家纳统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1.6%。1-7月,全省初步统计人工智能产业共落地项目738个,投资金额总计2861.23亿元。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安徽在2023年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中排名第6位,其中产业未来潜力、企业成长潜力分别居第1位、第2位。“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下一步安徽省优先布局重点赛道之一。《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指出,到2027年将初步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
借大会之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推进组办公室(省科技厅)重点推介了通用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合肥市发布了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
【02】
感受合肥机器人科幻风
作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的“排头兵”,合肥市创新提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徽商》全媒体记者从合肥国家先进技术中心了解到,机器人产业是合肥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性领域之一,拥有显著的科研优势及良好的产业配套、融合发展基础。当前,合肥市正抢抓智能机器人发展风口,大力发展以人形机器人创新引领,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支撑的创新发展体系。
当天,合肥市发布了全国首个智能机器人“超级场景”,展现出一幅智能机器人进工厂、进园区、进生活的“科幻远景”。
未来在合肥,你不仅可以在连锁餐厅里享受机器人点单、做菜、送餐,还可以在街头看到智能交警机器人执勤,在智能体检小屋里接受采血机器人、针灸机器人的全套服务,甚至冲进大火救人的也可能是智能消防救援机器人……合肥正努力成为国内智能机器人场景最开放城市,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来源:《徽商》全媒体
作者:宣岚
